向着目标破浪前行(中国道路中国梦·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)

发布时间:2024-06-04 23:09:47 来源: sp20240604

  加快推进高端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全面构建我国船舶工业的新质生产力

  

  2023年11月4日,历时8年科研攻关、5年设计建造,国产首艘大型邮轮“爱达·魔都号”顺利完成命名交付。航空母舰、大型液化天然气(LNG)运输船、大型邮轮,造船业的“三颗明珠”都在我国造出来了。从今年元旦首航至5月26日,“爱达·魔都号”已成功运营了34个航次,服务中外宾客约15万名。这是一代代中国造船人的圆梦时刻,也是中国大型邮轮自主建造和运营零的突破。

  船舶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,大型邮轮附加值高,但同时系统复杂、工程量巨大、建造周期长,是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2013年10月,国产大型邮轮项目论证工作启动。一年后,我被分派专项推进这个项目。从熟悉的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,转到陌生的大型邮轮建造领域,兴奋之余也不免心里打鼓。还记得去欧洲造船厂参观时,一艘20多层高的邮轮正在建造中,我甚至有些发蒙,抛开设备和工艺不谈,光是工程之浩大就已远远超出当时我们的项目管理能力。幸运的是,有老一辈造船人的传帮带,有持续拼搏打下的良好基础,我们有能力更有信心把这个“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拿下来。

  邮轮航行大海,不仅要解决供水、供电、排污、抗风浪等基本问题,还要满足船上几千人的高品质度假需求,从设计规划、工艺工法到现场管理,都不同于普通客、货轮。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艘邮轮,我们启动邮轮三维生产设计软件的选型论证工作,历时3年摸索形成解决方案。然而,开工后邮轮建造进展一度滞后。持续细化工程分解、强化内外部协同、突出关键技术攻关……经过4轮“奋战120天”的连续攻坚,我们硬是把工期给抢了回来。造船是和水打交道的,正如水面并不总是风平浪静,造船事业也不可能一帆风顺,但现实一次次印证,只要始终瞄准航向、把稳舵盘,就一定能向着目标破浪前行。

  建造大型邮轮,难点不只是单个工艺、设备的突破,更在于对复杂系统的集成。邮轮零部件有2500万个,如何协调上百家供应商、成千上万道工序,挑战不小。为此,我们搭建数智化平台,集纳设计、采购、物流等诸多功能,以信息化管理为船舶建造增效能。如今,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也在加紧建造。以前期积累的建造和管理经验为支撑,我们信心更足、效率也更高;持续推进邮轮配套产业链的国产化,不断提升竞争力,我们也更有底气。“从0到1”的突破总是最难的,也是绕不开的。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回望我国造船史,哪一次关键跨越不是如此?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、航运强国。”海洋强国、航运强国都离不开强大的造船业。海事系统首艘大型海道测量船、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、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……一个个“首艘”不断增添我国造船工业的创新成色,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,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有14种新接订单位列全球第一。加快推进高端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全面构建我国船舶工业的新质生产力,创新求变,向海图强,我们定能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接力棒。

  (作者为“爱达·魔都号”邮轮总设计师、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,本报记者沈文敏采访整理)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4年05月31日 05 版)

(责编:袁勃、曲源)